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此次全国两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一系列关系发展、民生的关键词令人印象深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
对于两江新区而言,
这些热词与新时代新征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
两江实践密切相关,
既包含着使命责任,
也折射出前行方向。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有序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重庆代表团和四川代表团联合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关于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吁请国家层面加大指导支持川渝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力度,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3月5日,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关于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议》,呼吁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能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
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两江新区将发挥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
努力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
更好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
扛起两江担当、展现两江作为。
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方面,将大力实施“2+4+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并力争两江新区、天府新区8大产业联盟入盟企业突破1000家;
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将高标准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结登峰计划,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体系,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
在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将以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发挥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作用,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扩能,加快引进一批补链强链重大外资项目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外资项目;
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方面,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教育项目,推进武汉协和重庆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庆儿童医院国家三中心等一批医疗项目建设,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实施一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新签和升级6个自贸协定”。
近年来,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不断发挥开放平台作用,
为重庆和新加坡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也成为中新深化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

两江新区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核心承载区。位于两江新区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的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交通物流领域最具标志性的合作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2月26日,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重庆市交通局发布全市第二批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名单,中新(重庆)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市级第二批市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
下一步,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将依托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区位优势,继续打造仓储服务、货运代理和贸易三大核心业务特色产品,构建供应链服务“全链条”,为客户做强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供有力支撑,逐步推动中新两国在交通物流领域合作的示范性建设,全力推进“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有机连接贯通,带动实现中国西部和东盟国家“面对面”的互联互通。


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2年,
两江新区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
形成汽车、电子信息
两个双千亿级产业为支柱,
智能装备、生物医药、
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
战新产业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全年新能源整车实现产值353亿元、占全市62%,产量21万台、占全市58%。
大力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超1000亿、占全市30%。拥有西部最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四节点一通道两中心”,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集聚大学大院大所高端研发机构50家、院士团队25个,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顺利开学。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7家;培育科技型企业4030家、高新技术企业78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61家;山外山成为全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接下来,两江新区将加快构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提升行动,奋力打造在全国有辨识度、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建设“升级版”,努力在全市发展大局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报告强调,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两江新区把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做精产业创新、做强创新平台、做优创新生态,努力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两江协同创新区 蓝天 摄
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两江新区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升级版”,围绕新区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用精准深度对接,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力,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也带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开拓市场。目前,两江新区科技创新型企业已超5000家,成为全市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区域。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3月5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向大会提交全团建议——呼吁支持加快推动重庆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两江新区去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全市1/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模突破1000亿、约占全市30%;
国家顶级节点累计接入企业2万余家,增长8倍,增速全国第一;
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建成统一云控平台和10余种应用场景;
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形成容纳40万台服务器能力;
新增数字化车间19个、累计79个、智能工厂1个、累计22个;
大力提升政务服务,试点营业执照“智能审批”、市场主体确认制,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比例达99.6%,“渝快办”政务效能指数全市第一。
两江新区将深入推动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圈强链行动计划,加快楼宇载体建设,聚焦汽车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加快推动应用场景开放,持续扩大“照母山效应”影响力,全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园”。


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以两江新区为主要承载地,重庆已经构建了以长安系为龙头、十多家整车企业为骨干、上千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优势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势头强劲,形成了西部地区最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两江新区在2022年发布了《两江新区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龙头引领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30年,打造1~2家全球一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为重庆市建成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全方位支撑。
随着上述行动计划的发布,两江新区正加快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速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去年,两江新区新能源整车实现产值353亿元、增长502%,产量21.6万台、增长283%、占全市58%。
==附件下载==